“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国家卫生部妇社司司长杨青,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这一信息时称,这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提出的目标。
但这一“禁烟令”的实施执行并不让人乐观,在商场百货、酒楼饭店,在车站影院,甚至在医院、学校这么些重点禁烟区和窄小的电梯内、会场中、办公室里等室内公共场所,都能时常看到“瘾君子”吞云吐雾,以致烟雾燎绕。
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的责任,不仅关乎国家形象,更关乎公民生命健康。一纸控烟禁令,能否管住诸多“烟囱”,笔者以为:公共场所禁烟更需依赖的是人们的文明意识。
首先,要改变人们对所谓“烟文化”的认识。长期以来,吸烟被看作个人嗜好。递烟、接烟、点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学意义,给他人递烟、点烟表示礼貌客气,而在工作间隙,大家一起吸烟也是在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吸烟文化”或多或少已成了一种“交际文化”,关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因此,香烟已成了不少场合不可或缺的物品。在婚宴上,如果新人不给来宾递烟,会被认为是失礼;而“烟酒不分家”的消费习惯,使香烟成了礼品市场上必不可少的 物品,那些原本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香烟俨然成了身份的象征。
在所谓“烟文化”中,交际文化、面子文化占了相当的比重。
正因如此,中国的烟草消费市场成为内需最旺盛的市场之一, 有调查显示,我国有烟民3.5亿,占全世界的1/4多。
当我们浸淫在所谓的“烟文化”中时,却忽视了香烟触目惊心的危害——香烟燃烧时能产生40多种致癌物质, 90%的肺癌、53%的膀胱癌、54%的胃癌和33%的胰腺癌与吸烟有明显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烟草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体健康,全球每年死于和吸烟有关的疾病人数达500多万人,平均每分钟有9人死亡。而“二手烟”给周围人带来巨大危害,二手烟里还夹杂着吸烟者体内的各种病毒和细菌,以至于二手烟雾已被美国环保署和国际癌症研究署确定为A类致癌物质,被动吸烟对婴幼儿、青少年及妇女的危害尤为严重。
为此,有专家认为,所谓的‘吸烟文化’、‘敬烟文化’根本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恶习。习惯是不断变化的,当人们认为敬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时,“吸烟文化”和“敬烟文化”就会自然消失。当人们的认识提高以后,自然会认为吸烟是不体面的。这就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严厉的法律约束。
其次,禁烟令要想真正起作用,必须要有有效的法律制裁手段支持才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此,我们可以借鉴香港或国外的禁烟经验。在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自2007年1月1日起,包括所有用餐地点在内的绝大部分公共场合的室内部分均被列为禁烟区域,对于在这些地方吸烟或携带燃着的香烟、雪茄、烟斗的市民或游客,最高可被处以5000港币的高额罚款。遇到客人在餐馆等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餐馆的服务人员会上前劝阻,劝阻无效的话,将会采用报警的方式解决。面对如此严格的禁烟规定,香港控烟行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样,新加坡也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手段禁烟,将不吸烟列为国民守则内容。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有违反者处以高额罚款,最高达2000新加坡元(人民币11522元)。吸烟者报考学校不予录取,汽车司机吊销执照。现吸烟人数下降到人口总数的15%,成了吸烟率最低的国家,该国正努力争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烟国。在法国,除餐厅、酒吧外,其他封闭的公共场所全部禁烟。17.5万名“禁烟警察”每天上街巡逻,违禁者会被开出约68欧元的罚单。如今,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在公共场所禁烟的共识。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严厉的规章,禁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吸烟。像车站、餐厅、机场、酒店等场所都严格划分了吸烟区与非吸烟区,有的国家甚至完全禁烟。
其三,除了严厉的法令约束手段外,禁烟最终有赖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社会成员,人们的行为往往受社会时尚和潮流影响。禁烟能否成功,既取决于吸烟者自身态度的改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大环境对吸烟的态度。公共场所禁烟已不仅是改变烟民个人吸烟习惯或者控制烟草数量等表面行为,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维系社会秩序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因此,有必要对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文化的引导,积极开展各种大规模、普及性的公共卫生基本常识,积极推广绿色环保的健康理念,加强培养公民自觉意识重任,通过唤醒整个社会的公民意识,来制约一些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的泛滥。社会行为心理学专家提出,吸烟属于个人行为,人们有选择的自由,但它不能影响公共环境,造成更多的无辜者被动吸烟,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对公民而言,除了积极学习、理解政策理念外,还要强化公民主观责任意识,切不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促使吸烟者因顾及自己的面子或他人的感受而增强自我克制力。通过这种导向,来达到一种文明生活习惯的最终养成,创造一个拒绝吸烟的社会氛围,让人自觉地在公共场所禁烟。
今天我们推动的“全民禁烟”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惠民国策,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虽然“全民禁烟”这个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仍留悬念,但我们深知“全民禁烟”不仅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13亿人民保卫健康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