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专题报道 庭审直播录播 民意沟通

 

关于基层法院法官心理压力状况的调研

——以大庆市所辖各区人民法院为调查样本

发布时间:2013-12-05 15:53:45


    法官从事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业,法官心态如何,会对司法活动产生直接影响。随着近年来社会和经济急剧转型,不断上升的受案数量和严格的职业规范给法官带来了更多普通人体会不到的精神与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将会严重影响法官的工作热情、生活情趣和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法官队伍整体形象受损。因此,全面认识法官的心理压力并运用有效措施予以缓解,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课题。

    一、崩溃:鸟瞰基层法院心理压力

    法官一:刘立明,时年38岁,生前系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法院审判员。2010年3月18日,刘用一根绳子在其租住的湘潭市岳塘区五里堆街道金耐村的房子里上吊自杀。遗书最后几行写道,“工作压力大,很累,不如死了算了,再见!”

    法官二:童兆洪,时年56岁,生前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正厅级),审判委员会委员。2010年9月21日中午12时10分,童被发现在其本人办公室卫生间自缢身亡。遗书内容:“我得抑郁症数月,实在不堪忍受,难受至极,失去信心,特别是不能工作了,真遗憾添乱了。”

    法官三:2011年11月5日晚,广东省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刘步安从位于江门市蓬江区丰乐路自家住所阳台纵身跳下身亡,结束了自己年仅43岁的生命。他在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对不起!我好累,让我去照顾我有病的妈妈吧!”

    法官四:2013年1月9日晚,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张万雄在该院办公楼六楼跳楼身亡,警方初步判定系自杀。

    法官是一群受托执掌司法审判权的人,本应是荣耀并以理性著称的职业,那么这些法官究竟又何以生无可恋而决绝地选择了放弃?

    目前,全国法院系统每年办理案件数逾千万件,而80%的一审案件都由基层法院承担,虽然我国拥有法官二十三万之多,保持着全世界所有国家中法官数量最多的记录,但是由于司法体制、机制以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等原因,大部分法院的法官都长期处于工作压力较大的状态之下,人均办理案件数量大、薪资水平低、职级晋升慢,更为糟糕的是,社会声誉不佳且日渐恶化。而与此相对的是,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影响愈加深入,司法权的运作和行使愈加受到民众的瞩目和评判,而遭到媒体、网络舆论平台披露及有权机关查处的法官腐败、司法不当事件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主角的法官究竟应如何平静、平和地自处?

    二、诱因:直逼法官心理压力四大祸魁

    (一)来自办案的压力

    近年来,随着诉讼门槛的不断降低,基层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庆市共有十个基层人民法院,其中六个市辖区法院更是承载了全市70%的案件工作量,近5年受案数量逐年上升,而一线法官的数量却并没有随着案件数量的增长而增长,这就导致法官的平均办案数量逐年增加,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大庆市所辖各区人民法院为调查样本,据统计: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受案数(件) 15535 17748 19363 22624 25368

    一线法官数(人) 137 141 146 150 153

    平均受案数(件) 113 126 133 151 166

    五年内,因上级法院遴选法官、退休、工作调动等原因,共有28名法官离开法院,经选调、公务员招录等渠道新增68人,但因各种原因离开法院的人员均是一线资深法官,而新增人员中除17名选调法官外,其余40人中只有27人通过司法考试,具有办案资格,其他11人均系非审判岗位人员。

    由于审判任务日益繁重,工作责任心促使干警在业余时间经常加班加点,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干警们在紧张工作之后的疲惫身心得不到及时的舒缓和调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心健康。每年的体检报告中,绝大部分干警查出患有多种急、慢性疾病。不难看出,“案多人少”问题已经相当突出,法官们夜以继日地忙碌着,由此引起的压力自不待言。

    同时,职业要求日益提高、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对法官的要求也急剧提高。此外,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案件难度不断增加,法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司法能力已成为摆在法官面前的首要任务,也成为法官的心理重荷。如近年来涉及劳动合同、物业管理合同、医疗服务合同的案件大量涌现,此类案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而有关的法律规定相对空白或不够完善,造成办案的难点。面对不断显现的法律盲区,法官在断案中不断经历着挑战,必然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二)来自当事人的压力

    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绝大部分是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不能自我调和的产物。当事人大多把希望寄托于法官的明察秋毫和快审快执。但是,在目前司法公信力不够高和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即使案件的审理从程序到实体都没有任何瑕疵,一旦审判结果与其自身预期不一致,即仅凭主观臆断或者猜测,认为其诉讼中的一切不利均是由于对方给予了法官好处,进而在恼羞成怒的情况下迁怒法官,或者信访不信法,反复缠诉闹访。法官被投诉或涉及信访的,往往要接受调查、质询,并要求写出书面情况报告,还要对信访、投诉人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牵制了法官的部分工作精力。

    在审判实践中,法官被当事人威胁甚至加害的事件不时见诸于媒体,潜伏的危险防不胜防。2010年6月的湖南永州枪击法官案件,则更是将当事人以极端手段报复法官演绎到了极至。此次事件后,一些当事人稍有不满,便以要杀害法官等语言相威胁,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我们的法官对此徒有无奈。

    (三)来自社会监督的压力

    揭露审判中的腐败现象,反对司法权的滥用,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但是“媒体审判”现象与审判独立之间存在着冲突,在案件没有做出判决之前的事先报道,媒体会因其与法官的不同职业特点和价值取向而产生一些不当的猜测和价值导向,并在报道中或多或少地加以掺杂,出现“媒体审判”现象,冲击审判独立,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而新闻媒体的一些不当的报道更将引导社会民众对法院公正审判的无端猜疑,导致社会舆论对法院工作的负面影响。

    如发生在湖南永州的枪击法官,致3名法官死亡的事件更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有的甚至无端猜疑司法不公,媒体上一句“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则更是把无辜被施暴的法官推上了舆论的被告席,令全国法官震惊。

    (四)来自人情关系的压力

    中国历来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关系网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人情、关系和“请托说情之风”的不当影响仍是当前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所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法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审判行为可能受到来自同事、亲朋、好友甚至上级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等各种关系的干扰,并时常迫于人情压力,艰难地游走于法与情之间。调查中,许多法官们表示,在办案中怕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案件以外的各种干扰。检讨近年来各地法院出现的腐败案,法官和其他法院工作人员因顶不住说情压力或主动向人情屈服的不在少数。

    三、求医:化解法官心理压力良方

    (一)法官自身进行心理调试的方法和经验

    1、利用休假制度放松身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法官从事的是压力较大、风险较大的工作,为法官提供缓解身心压力的休息休养机会十分重要,为此基层法院要根据本院工作实际,制定法官年休假的计划和规定,有系统有组织的安排法官休假,同时也应将公费休养作为对法官的一项激励措施,利用年休假时间分期分批安排法官公费休养。

    2、发展个人爱好。法院可以多组织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文娱文体活动,鼓励干警放松身心,放飞心情。对法院内部具有特长(如摄影、舞蹈、盆栽等)的干警,可以以提供平台、鼓励参与、给予奖励的形式,帮助其将特长传授给广大干警。

    3、要求调换岗位的应尽可能调整。长时间的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对法官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都没有好处,如果要强烈要求调换岗位的同志,领导原则上应给予适当考虑,尽可能调整岗位,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4、法官本身要加强思想修养。法官要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要盲目地与社会其他行业攀比,要严格约束自己。

    (二)其他保障措施的建立

    1、执法保障。建立有效的基层法官职业保障体系,提高基层法官的社会地位,减少基层法官的职业风险,保证基层法官能尊严、理性地投入工作。该体系至少需确立五种制度,包括基层法官职业权力保障制度、基层法官的职业地位保障制度、基层法官收入保障制度、基层法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和基层法官业务培训制度。

    2、政治保障。建立严格的法官选任制度,确保法官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保证法官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对于拟选进法官队伍的人员应检测其心理素质。完善法官培训制度,使法官的法学理论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深化,全面提高审判能力。上级法院出现法官员额空缺时应从下级法院优秀法官中选调,以畅通基层法官晋升晋级的渠道,这样可以克服基层法官因升职空间狭窄而产生的苦闷、懈怠等心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心理支持。组织干警参加心理健康检查,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干警及时进行治疗;邀请心理专家到法院做定期的心理讲座,通过心理辅导,以帮助基层法官减轻心理负荷;建立心理服务中心和心理咨询热线,通过专家咨询谈话来缓解法官的心理压力,有些不愿意面对咨询的,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有条件的法院可参照设立宣泄室,将不良情绪进行适当宣泄,从而恢复心理健康;法官培训课程加入心理健康内容,帮助法官掌握相关的心理卫生知识,优化个性,消除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多种隐患,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多从人文关怀角度关爱法官,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积极购买健身器材,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拓展训练释放压力,增强心理素质建设。

    4、提升法官尊严和地位。正确的新闻导向对于法官的审判独立是一种好的社会效应。而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法官审判的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对法官的批评便十分严厉。基层法官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地域的限制和知识水平的有限,比起上级法院法官来,审判质量难免会有差距,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对基层法院法官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使基层法院法官在社会上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责任编辑:米巍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