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劳动力已经成为一种商品,而买卖双方就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劳动者依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维持自身的生计。无论是在资本的占有情况还是在社会力量的对比上,个体劳动者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一份平等、自愿、合理、合法的劳动合同就成为维护劳动者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也成为日后解决纠纷的重要证据。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注意以下问题:
提高自身素质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中,知法、懂法、守法是每个劳动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合同的签订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只有法制观念的不断加强,才能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才能识破部分用人者设置的陷阱,为自己争取到应得的权益。我国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很多,其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最为全面,是规定劳动关系的主要法律。此外,有关劳动合同的法规主要有《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违反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有关劳动时间的法规主要有《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劳动部关于贯彻的实施办法》、《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有关劳动工资的法规有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劳动部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有关劳动保护的法规有《工伤保险条例》、《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有关劳动争议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我处理条例的若干问题解释》等。
形式、内容要合法
签订劳动合同,其程序应符合法律有关的规定,并且应当用书面的形式予以确认,至少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求职者应妥善保管。在内容上,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具备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包括:用人单位这一劳动合同主体必须符合法定条件,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成立,能够依法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劳动保护条件,并能够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不得从事非法工作。
细枝末节看清楚
劳动合同主要应包含下列内容: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主要指劳动者的工作任务、生产岗位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指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怎么样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指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和其他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包括厂纪厂规、生产标准、操作规范等);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包括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履行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终止和其他终止的条件等);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每一个条款都关系到劳动者切身的利益,签订劳动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关于相关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岗位责任制、劳动纪律、工资支付规定、绩效考核制度、劳动合同管理细则和有关规章制度,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内容往往作为附加合同,虽然位置不显著,但却非常重要,涉及劳动者诸多权益。当事人从事的岗位工种变化范围大,劳动者应注意要求用人单位对岗位工种适度细化。
对于试用期、培训、保守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劳动者应审查清楚,如果在劳动合同中没有体现,可要求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遇事不明勤咨询
劳动合同的签订,涉及诸多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劳动者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会有许多不明之处,这时候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虚心求教显得十分必要。多问一句话,会使劳动者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权益,会使劳动者在今后的维权路上少走许多弯路。
陷阱合同要警惕
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自己牟取最大利益,千方百计在劳动合同中设立种种陷阱,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在合同中设立押金条款,收取风险基金、保证金、抵押金;采用格式合同,不与劳动者协商,不向劳动者讲明合同内容,只从企业的利益出发规定用工单位的权利和劳动者的义务,而很少或者根本不规定用工单位的义务和劳动者的权利;在合同中规定逃避责任的条款,对于劳动者工作中的伤亡不负责任;准备了至少两份合同,一份是假合同,内容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签订,以对外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但在劳动过程中并不实际执行,真正执行的可能是另一份合同等等。
发生争议办法多
面对林林总总的合同陷阱,劳动者不仅要慧眼独具,同时应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保护自己。在与用人发生争议后,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在平等、公平、自愿、合法的前提下,自行处理。
劳动者也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如果没有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劳动者拒绝调解而要求仲裁的,可以申请仲裁。当然,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最终,如果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应注意的是,申请仲裁是必须程序,法院只有在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时,才受理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