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官,我五年未要回一分,你却这么快就帮我要回来了,我谢谢你!”2020年7月3日上午9时,一起拖欠长达五年建设工程款案件的原告何某,在当庭收到30000元案件款后,对大庆高新区法院五湖法庭法官李海静这样感激道。
原告何某是一名工程承包商。在2015年5月,其承包被告江某四栋商服的消防设备安装工程,约定工程验收合格后支付全部工程款,总标的额320000元。但竣工验收合格后,被告拒付尾款20000余元。后多次索要,但对方一拖再拖。2020年4月末,心力交瘁的原告通过网上“云”立案将对方诉至法院,要求给付尾款23000元及利息12000元。
立案后,疫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依然不稳定。为尽快化解纠纷、解决矛盾,接到案卷后,主审法官李海静采取线上沟通,第一时间联系原告,了解案情,寻找案件标的不大多年未给付的原因;随后又联系被告,其声称这一工程不仅未挣到钱,他人还因此拖欠了自己不少工程款,目前经济较为困难,并承诺有钱时一定偿还。
见双方对案件事实无争议,李法官便继续做双方思想工作,结合当前疫情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经几次沟通后,被告态度有了转变,承认错误,并同意出庭应诉。就这样,将开庭时间定在5月16日。
由于牡丹江地区疫情相对严重,居住在牡丹江的原告,短时间内无法来到大庆,即便回来也要一段时间的隔离,无法如期参加庭审。为不让疫情阻断审判,避免当事人交叉感染,李法官决定网上开庭,但经联系,被告居住在大庆一偏僻地方,网络条件较差,云端开庭无法实现。
疫情防控是大事!绝不能因开庭而让当事人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来到大庆。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李法官,当即决定延期开庭。就这样四月末立案、五月中旬延期开庭,辗转到七月初,期间李法官一直与双方保持着联系和沟通,并从疫情角度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法官的辛苦付出和暖心问候,深深打动了当事人,被告承诺愿意当庭偿还该笔工程款,并支付一部分利息作为对方的经济补偿,原告亦表示可以放弃一部分利息。
7月3日上午9时,双方如约来到法庭。经过再次的调解,被告当庭将3万元给付原告,并向原告表示歉意。见被告真诚悔过,原告当庭申请撤诉。至此,一起持续五年的纠纷就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故出现了开头那温馨的一幕。
延伸:保全机制+当场兑现 审执联动化干戈
为彻底解决当事人矛盾,化干戈为玉帛,高新区法院在民商事案件审理中高度重视案件的调解工作,并把当场兑现作为调解的一大杠杆,向原告释明尽快拿到真金白银的益处,避免将来执行不能问题;向被告释明当即给付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避免将来被执行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另外,还推行全程保全提示机制,从诉前到诉中,全程提示当事人尽可能采取保全措施维护权益,确保将来胜诉有可供执行财产的同时,还促进和加速案件调解的进程。保全提示+当庭兑现,有力实现了审执联动,助力执行质效大提升,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面对疫情,高新区法院执行干警克服重重困难,实行线上+线下执行方式,穷尽各种执行措施,全力将当事人的“纸上权利”兑现成“真金白银”。截至7月3日,执行工作有了明显改观,在基层法院排名中取得了较好名次,并受到当事人的一致好评。